命题作文教学的思维唤醒
何捷
课程改革至今,命题作文教学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常态与主流,因此其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比较棘手的是,孩子参与此教学体系时普遍存在思维缺位现象。从“命题设定——命题布置——解题作文——修正评讲”全过程来看,原本应该伴随着孩子鲜活、跳跃、频繁的思维活动,实际却不容乐观。即便是动笔写作这样纯粹的思维活动也被应付、拼凑、虚假的文字充盈着,没有调动和激活思维参与,在思维缺位状态下写就的文章没有可读性,是冰冷的文字尸体。因此,时下命题作文的教与学陷入尴尬境地,教师一味“命”,孩子一味“从命”,写作文成了难题,语文学习也因作文而变得让人害怕。解决这一顽症的关键在于教学中的思维唤醒。
爱因斯坦说过:人们解决世界问题靠的是大脑思维和智慧。人类在漫长的征服自然、改造世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大脑,总结思维规律,逐渐形成了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辨别真伪、开拓创新的思维知识体系。思维创造一切,思考是进步的灵魂。那么,何谓思维?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人的思维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对象、思维的物质技术手段和思维的物质工具,也就是借助什么展开思维;思维的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主体的知识及其结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等,其中包括着观念、语言、习惯、情感、意志、文化等素质。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思维,人类有了思维才能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探索新知、创造未来。显而易见,写作正是最为集中和典型的思维活动。就像夏丐尊所说“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作文教学根本目的就在于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写作兴趣,开发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整合和优化孩子的思维品质,从而培养独立思考,促成独立人格,形成独特写作风格。命题作文教学过程——接受命题,理解命题,遴选素材,谋篇布局,组合材料,运用文字,形成篇章,复查修改,每一步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
当下命题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缺失,思维活动缺位的现象非常明显。具体有以下四个表现:其一为思维狭窄。很多孩子遇到命题时条件反射地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不会写”、“没得写”、“不知道怎么开头”、“写不下去”……最直接的会说“老师,我的思路打不开啊”。这就是典型的思维狭窄的表征。在思维活动即将开始前已经退缩,窄化,直接形成畏惧、推诿等不良的情绪体验;其二为思维定势。不少孩子参与习作明显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立意虚高,选材单调,表达缺少创意,没有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其三为思维同化。大量同素材,同构思,同表达的雷同作文出现就是思维被同化的体现。很多孩子在写记叙文时,很自然地采用平铺直叙式推进,没有通盘构思,缺少细节描写。一些孩子在习作中喜欢摘用熟知的名人名言、陈旧事例,容易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美化语句,都是由于思维的同化造成的。有一年高考,全国出现大量的“父亲病故,母亲住院,自己在考场上奋斗”的动人故事就是 证明;其四为思维模糊。作文是思维的体现,写作中无论是形象描绘,情绪体验的抒发,还是结论观点的表达,都需要清晰的语言表达。不少孩子的习作言语却不能用文字有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言不达意,言说空洞,语序混乱等都反映了其思维的模糊性。
如何唤醒孩子的思维,积极主动参与习作活动,呈现富有个性和生命意识的文字呢?我们可以在命题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强化思维训练,充分激活思维,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中让孩子原本活跃的思维得以复苏。
在审题环节,注重训练发散思维。题目是文章中心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眼”和“心灵”。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全局,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正是因为审题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唯恐孩子有闪失,所以在此环节多有“答案是 ”的思维限定,以教师的命令取代了孩子的思维,这是与审题这一思维活动背道而驰的。发散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年提出的观点,半个多世纪以来受到普遍昆明儿童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