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随着发令枪响,“相约北京”系列测试活动冰上项目速度滑冰比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开赛,这标志着国家速滑馆迎来了速滑比赛的首秀。本报记者刘平摄)“啪!”昨天上午,随着一声发令枪响,“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速度滑冰比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开赛,这标志着国家速滑馆迎来了速滑比赛的首秀。国家速滑馆测试活动本着“应测尽测、能测尽测”原则,共设置10多个比赛项目,包括男子速滑米、米、1米、0米团体追逐以及集体出发等;女子速滑米、米、1米、米团体追逐以及集体出发等。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也是唯一新建冰上项目竞赛场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面积达1.2万平方米。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这一制冰技术是当前冬季运动场馆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全冰面模式下每年仅制冷部分就能节省多万度电,相当于约万棵树实现的碳减排量,整个制冷系统的碳排放趋近于零。经理论分析,采用二氧化碳制冷,有把握实现冰表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也就是说,“冰丝带”是一座真正的智慧场馆、绿色场馆。今年1月22日,国家速滑馆成功完成场馆完工后的首次制冰。为了准备本次测试活动,3月下旬,国家速滑馆开始第二次制冰工作。据了解,有了上次成功的制冰经验,本次制冰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中外团队之间的合作也更加默契,制成的赛道更加洁白、干净,冰面效果更好。良好的冰面质量也赢得了运动员的称赞。昨天赛后,刚比完女子速滑米项目的运动员孙小涵对记者说:“冰面很棒,温度、平整度、滑度都很好,这是我到目前滑过的最好的平原速滑冰场。”她还表示,国家速滑馆内舒适的温度也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以往我到过的场馆有所不同,这里的室内温度很舒适,感觉没那么冷,这对参加速滑比赛的运动员来说很重要。”男子速滑米项目运动员陈闯表示,冰面整体厚度、平整度掌握得很好,“用我们常说的词叫很‘走道儿’,就是运动员更容易展现出自己的速度。”艾培尔丁·亚合甫在男子速滑米比赛中滑出了个人赛季最好成绩,他高兴地说:“我认为这个场馆是国内最好的平原冰场,场馆设施条件很棒,场地温度也很适合我发挥。”严格的防疫要求也是本次测试活动的重点之一。记者注意到,按照防疫要求,在混合采访区内,国家速滑馆采取物理隔离方式,使用软隔离方式划定混合采访区范围,同时设置了多块亚克力透明挡板作为在固定采访点位记者与运动员间的隔离,并在挡板两侧设置麦克风、音响等收放设备。媒体采访使用话筒时做到“一人一话筒”和“一用一消毒”。在新闻发布厅,运动员与记者从不同流线进入,保证不出现交叉。记者工作间保证“一桌一人”,桌距至少保持2米。此外,工作人员会对上述场地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消毒。首体冰面转场练就“变形技”昨天17时10分,随着短道速滑专业组男子0米接力赛的测试结束,转换冰面的时间又到了。19时40分,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短节目的测试就将开始。中间只有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却需要6个部门共同完成5个部分的转场,这绝对是个大挑战。“转场是我们面临的压力之一,因为这是测试活动里唯一一个在同一天进行转场的比赛场馆。对场馆运行团队来说,必须做好准备。”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说。确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对冰面的温度要求并不一样,此外还有防护垫、裁判台、摄影区等较少被注意但又至关重要的区域也需要转换,这给场地转换团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是一切顺利,第一次防护垫的转换就用去了40多分钟。不过,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大家也越来越熟练。“我觉得经过这些天的转场测试,我们这身‘变形技’的本事算是差不多练出来了。”场边的工作人员说。这不,在现场,大家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始忙碌起来。在医务人员、裁判陆续撤离后,率先出来的是首体新购置的清冰车。在清冰车清理冰面的同时,冰童们也纷纷提着装满冰碴的水桶上场,他们耐心地用刮刀铲着冰碴,贴补运动员留下的“冰窟窿”,再用刮刀刮平冰面。10分钟后,清冰车和冰童刚刚结束工作,负责防护垫转换的团队也推着花样滑冰需要的垫子登场,转换的工作全面展开。只见工作人员用薄垫子换掉短道速滑比赛时使用的厚垫,技术线路的调整与此并行,裁判席开始重新布置。而另一边,在冰车入口处,制冰师跟冰车司机交流稍后制冰的事项。大约25分钟后,防护垫及冰场四周景观布置完毕,工作人员撤离冰面。之后是等待冰温升高的时间。十几分钟后,制冰师取走了冰面上的温度表,冰面温度已经达标。接下来,冰车再度上冰,开始调整冰面,而场地清废工作也在各个角落同步展开。最终,等到冰车撤离冰面,场边的医疗设备安置妥当,短道速滑比赛场已经正式转换成为花滑比赛场。整个转换过程被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而且和最初的忙乱比起来,现在的工作可谓有条不紊。本次测试活动结束之后,首体场馆运行团队也会向组委会递交一个完整的报告,并向国际滑联汇报场地转换情况。“这次真是一个好机会,通过这样的反复测试,可以让我们为明年2月的北京冬奥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首体场馆(群)运行团队副主任兰立表示。“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门道多国家游泳中心冰壶比赛首都体育馆花样滑冰比赛国家速滑馆速滑比赛五棵松体育中心冰球比赛“子弹时间”摄像头目前,“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正在进行中。在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会议楼一层的指挥中心内,来自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忙碌但有序。在他们的面前,是被称为“冬奥大脑”的四块大屏幕。从这里可以看到竞赛场馆内外和各分指挥部内的实时画面,还有24小时内各场馆精确到小时的具体安排以及信息化系统的界面,就像天文学中的“黑洞”,把所有信息纳入其中。从这里走出,来到这次冰上测试活动的5个竞赛场馆,身临其境,看到别样天地。开场戏必须“美美哒”作为“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最后一个亮相的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昨日上午正式迎来速滑比赛首秀。宽阔的场馆、平整的冰面、适宜的温度……场馆硬件条件给参赛运动员留下深刻印象。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的冬奥速滑场馆,这一制冰技术是当前冬季运动场馆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使用该系统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女子速滑米项目运动员孙小涵表示,国家速滑馆的冰面很棒,温度、平整度、滑度都很好,与以往到过的场馆有所不同,这座场馆室内温度很舒适,这对参赛运动员来说很重要。运动员艾培尔丁·亚合甫在男子速滑米比赛中滑出个人赛季最好成绩,他说:“我觉得这个场馆是国内最好的平原冰场,场馆设施条件等各方面都很棒。”此外,国家速滑馆对体育展示环节进行测试。体育展示是指运用灯光、音视频等元素来带动比赛现场的气氛,激发观众热情。在首场比赛开始前,场馆内照明灯逐一关闭。一部充满中国元素的短视频从屋顶的投影仪中投射到主席台右前侧的冰面上,比赛气氛顿时得到提升。“测试活动中投影的面积不太大但寄托着我们的梦想。这是‘冰丝带’第一次揭开面纱迎接运动员,开场戏必须‘美美哒’!”负责此次国家速滑馆体育展示工作的“95后”姑娘程诗雅说。观冬奥比赛选择权在观众日前,国家体育馆内冰球测试活动正酣。坐在场内的“自由视角”系统课题负责人盛骁杰并没有看比赛,而是紧盯着自己手机上的比赛同步画面。随着盛骁杰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比赛画面就会转换角度,松开手指,比赛就以此角度进行显示。盛骁杰介绍,国家体育馆中的U型架上部署了40台相机,总长度达米,通过三维重建和渲染,可以渲染出任意时长和帧率的精彩特效片段,相当于1台相机同时拍摄拼接的效果。“自由视角”技术配上转播信号,可实现多角度、清晰的即时三维比赛细节还原。这一技术不仅可协助裁判更快速、精准地做出判罚,还能使运动员和教练员多角度直观回顾场上细节。特别是冰球这种高速度、高强度的项目,该技术更有助于观众感受比赛的魅力。“我们所看到的画面并不是相机单纯拍摄的,而是通过算法渲染并根据三维程序补充出来的。”盛骁杰说。据了解,通过“自由视角”,用户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可以连续改变观看点位,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样的赛事。除通过电视观看以外,也实现了手机端和VR设备的观看,VR设备的视角更是能使用户得到身临其境的观赛体验。据介绍,通过“相约北京”的实战测试,这项技术应用获得了成功。如果这一项目在冬奥会期间得以应用,届时即便不在冬奥比赛现场,也能让观众体验别致的“身临其境”。科技改变生活,明年的北京冬奥会,究竟在哪儿看?怎么看?选择权在观众自己手中。首体冰面转换忙不停既要举行花样滑冰比赛,又要进行短道速滑比赛,这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中冰面上最“忙活”的就要数首都体育馆了。从花样滑冰场地转换到短道速滑场地并非只有冰面温度的转换那么简单,场边的防护垫,垫子上铺的形象景观布,甚至包括裁判台长度、花童坐席、发令台、摄影机位等都需要调整,共包括5个部分,涉及6个部门,6天时间需更换7次,其中一天要进行两次转换。一次次的测试,一次次的调整,冰面的转换流程也越来越顺。“防护垫的转换演练情况还是比较顺利的。一开始用时大概四五十分钟,现在应该是30分钟就可以完成转换。垫子更换、冰面保洁都下了很大功夫,想了很多办法。现在看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常务副主任兰立说。而在这次测试活动结束之后,首体运营团队也会向组委会打一个完整的报告,并向国际滑联汇报场地转换情况。“对所有流程进行必要的测试,这样就可以为明年2月份的冬奥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兰立表示。创可贴舒适安全五棵松体育中心迎接媒体采访的第一步,就亮出了一款防疫测温黑科技——“腋下创可贴”。这是一款可穿戴式智能体温计,工作人员只需将智能体温计贴在腋下的皮肤上,打开手机蓝牙并下载一款相配套的App,体温数据的变化就会远程、实时在手机上显示。记者当天亲身感受了这块仅有拇指指甲盖大小的体温计,它和我们常用的长条形体温计不同,乍一看完全不会与体温计联系起来。这款体温计使用时由一张创可贴粘在腋下皮肤上,完全不影响正常生活,以至于记者回家洗澡时才察觉自己身上还贴着一块体温计。有了这块体温计,工作人员无需每天主动申报体温,避免了自己量体温造成的误差,还能提前预警体温异常。这款智能体温计充电一次可连续使用10天。除此之外,五棵松体育中心在这次冬奥测试活动中还引入了一款名为“子弹时间”的转播科技,想理解这个技术可以类比电影《黑客帝国》中子弹掠过男主角身侧的那个场景,子弹飞行的时间被大大放慢。不过,这是电影特效,而“子弹时间”技术呈现的是真实的比赛场景。记者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现场体验了这项转播技术。因为冰球体积较小,对观众来说一不留神就会错过进球的一瞬间,但有了“子弹时间”技术,观众能够实时、多角度、极慢速回看那一瞬间,享受真实的比赛场景。冰壶“外行”看出了门道说起冰壶,即便是涉猎广泛的体育迷,可能也很难做到既精通规则,又了解当红球员、球队。毕竟,“小众”“贵族”的标签一贴上,冰壶就真的“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了。如果不是王冰玉领衔的中国女子冰壶队前几年在世界大赛中连创佳绩,恐怕在国内更是冷门。不过,在现场观看冰壶,体验还真的不错。您不仅能度无死角地看到场上队员如何聚在一起运筹帷幄、“算计”对手,也能清晰地听到一声声清脆的壶与壶碰撞的声音。4月2日“冰立方”开放观众入场时,一名60多岁的北京大爷一边死死地盯着冰面上的壶,一边对记者说:“(冰壶)规则有些复杂,入门有门槛,但看明白了,就能明白这更是一场智力和心理素质的比拼,特别值得琢磨!”近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各地纷纷推广旱地冰壶,这种近似体验的方式,有助于大家了解规则,从而更好地观看冰壶比赛。来源北京日报记者李立李远飞陈嘉堃赵晓松实习记者卓然邓方佳图片摄影刘平流程编辑吴越
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继续,冰丝
发布时间:2024/8/26 12:12:19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