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召集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美国大学生,告诉他们将要进行一个行为测试, 步先让大学生写下对未来崇高理想的追求,第二步把他们饿两天,第三步让已经饿得晕头转向的大学生再次写下对未来崇高理想的追求。结果你能想到吗?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已经放弃最开始的追求,转而追求未来开一家餐馆或者去太平洋某小岛吃鱼生等等与食物有关的事情。
这还是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抬扛的人可能会说他们是美国人不喜欢讲道德,咱们中国人就不一样,饿死了都不会改变初衷。然后举出我们都熟知的孔圣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等例子。可这毕竟是圣人级别的存在,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对咱们这些平常普通百姓来说,可能都会陷入这种粮食缺乏而改变初衷的决定,我很怀疑这是传销组织给人洗脑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个实验很容易操作,你想验证自己对心中追求事物不可动摇的意志,可以试试先饿个两天,两天不够三天,特别是旁边还放着食物的情况下。你将探知到心智动摇的底线。
根据缺少粮食的情景,我们扩充一下想象边界,缺少金钱又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金钱不管是不是万恶之源,它都是生活的必需品。买粮食、买日用品、喝咖啡、交学费、交租金、缴纳税款等通通需要金钱,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向外跨出一步那都是在花钱。
当感觉到缺钱的时候怎么办,找亲人熟人借可能不好意思开口,也怕开口以后他们又会借回来,然后各种类的民间借贷、网络贷、银行贷会出现在你的视线中,只刷脸三步走钱到卡上,还不用欠人情。通过贷款你缓解了目前缺钱的紧急的事情,可能是床坏了要购置一张新的床,可能是孩子上幼儿园要交学费,也可能是意外事故的医疗费用等等。那下回缺钱的紧急的事情又来了怎么办,继续贷。别忘了,贷的钱是要还的,本来应付缺钱的事就没有余钱,前一次贷的钱又到了帐期要还,只能换银行换主体继续贷,最终以贷养贷滚成了一个大雪球。不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人就只能在贫困的生活中翻滚。
继缺少粮食、金钱之后,我们再扩充一下想象边界,看看缺少时间又会是什么场景。
时间很公平啊,给予每个人都是24小时每天,谁想要多的没有,谁不想要的也必须拿走。那为什么有的人会缺时间呢?
缺时间的人大部分陷入了处理紧急事件的旋涡当中,因为紧急所以不得不调用所有心智和时间来处理。紧急的事情是怎么变成紧急的?有些是老板临时指派增加的事情,而有些是本来不紧急的事情,在拖延处理时间之后,在截止日前变成了紧急的事情。忙完这个紧急的事情,下一个紧急的事情又来了,就这样越来越忙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而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自我提升、教养孩子、培养夫妻感情等等)却永远被搁置在一旁,在将来的某一天彻底搅乱你的人生。《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搞定》书中有“事情四象限”更深层次的解读。
缺少粮食,可以改变一个人对未来理想的追求,缺少金钱和时间,可以让一个人深陷在贫困和忙碌中不能自拔。有问题,那必然就有解决的办法。如果你有上述的情况之一,想要改变现状,可以仔细阅读《稀缺》一书,并从中找到适合的方法付诸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