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的坊间测验,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测验,据说特别准,我们今天来从心理学角度看看这个测验。
测验如下,见过的直接呵呵一笑跳过去往下读,没见过的,不妨跟着做一做:
切记要慢,请不要 次就看完全部!一定要慢慢的往下看!这样你才能真的体会这个测试的诡异!首先请静下心来,认真的,快速的用自己的心算来做下面这个测试,看清楚要求,真实的说出当时脑子里的 个答案,要以最快的速度心算下面的数学题目,然后回答问题!开始啰!1+5=?************************2+4=?************************3+3=?************************4+2=?************************5+1=?************************现在持续默念6这个数字15秒,然后往下卷动画面!************************快!想一个蔬菜的名字!然后继续往下看!************************************************************************************************************************************************你想的是白菜,对吧!如果不是,你是占2%可以在正常情形下还可以有余力思考别的事的少数人,98%的人会回答白菜。诡异哦!继续做下一个实验!跟着下列叙述并且快速回答问题!2+2=?************************4+4=?************************8+8=?************************16+16=?************************快!随便在12跟5的中间挑一个数字!************************************************************************************你挑的数字是7,对吧!************再来做一个测试你是否正常?请跟着以下的指示,尽快地回答以下的问题,但要先完成一个问题才回答下一个。你不需要写下答案,只要心算便可。15+6=?3+56=?89+2=?12+53=?75+26=?75+26=?25+52=?63+32=?+5=?快!!!心想一种工具和一种颜色!你刚刚想的是不是红色、锤子?如果答案不是的话,你就是2%的,通常98%的人做会回答红色、锤子怎么样!准确吧!继续作下一个实验!跟着下列叙述并且快速回答问题!算算看啰!************************3+78=?************************1+5=?************************2+4=?************************3+3=?************************4+2=?************************5+1=?************************现在持续默念6这个数字15秒,然后往翻!************************快!说出一种水果的名字!然后继续往下翻!************8+=?************27+7=?***********快卷动************说出一个面部器官**********************说出一种家禽的名字************************************************************************************************************************哈哈,是苹果和鼻子和鸡,对不对?
蔬菜——白菜,工具——锤子,水果——苹果,面部器官——鼻子,家禽——鸡。把这些答案列一块儿之后,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心理学的解释。
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模型,特征表模型和原型模型。
针对抽象概念(例如勇气、爱情、忠诚等),特征表模型比较适用,它指的是一个概念是由描述其特征的一些命题表征所组成。
但是针对自然概念(例如水果、蔬菜、动物、家具等),原型模型更加有解释力。原型模型认为,概念主要以原型表征。原型是指一个范畴中 有代表性的典型成员。概念就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构成。
所以大家不妨想一想,当我们小时候刚刚学习一些自然概念的时候,我们最早期最常接触到的水果是什么?当然是苹果。苹果是水果最典型的成员。甚至很小的小孩,就会把水果等同于苹果。后来我们认识到了更多的水果——梨、桃子、葡萄、荔枝等等,我们都会拿来和苹果比较,和苹果越像的,我们越倾向于认为它是水果,越不像的,我们越需要更多的认知加工来判断其是否是水果。
同理,白菜在蔬菜界的地位、锤子在工具界的地位等等是一样的。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编更多同样的测验。我让你想一个家具,然后答案是沙发。这基本也是大家 个想到的。
所以中间那么多计算题和数字默念,都是分心作用,是防止你更多的思考,更多思考的时候,我们就可能由于有求异心理、逆反心理(就是为了与众不同、为了不迎合你这个答案)去思考一下除了锤子还有什么工具来着?
以典型成员来认识概念,这种简化是我们去认识这个复杂世界的一个办法,在概念的学习中是有其收益的。毕竟复杂的世界,我们没法穷尽所有,只能以分类来简化。
但是针对问题的解决,我们也有一种以典型代替概念的简化倾向。这让我们常常陷入可怕的简化中。
我们常常经历一件事,我们会向有相似经验的人求助的倾向。因为我们相信吃水果的方法是一样的,我不会吃荔枝,我去问吃过苹果的人,他一定是能够帮我解决的。我们有时候就会如此相信别人的经验就是能够适用我们自己的。
我和一些做过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打交道的时候,他们给我反馈得很多的一点是,他们很希望咨询师直接给一点建议,告诉他们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他们或许觉得,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是体现在他们的知识库中有解决各种不同问题的原型。
我们会相信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有一个通用法则的,勤勉、认真、努力、奋斗,事情就会成功。这是我们从小父母教导我们的成功通用法则。那时候的我们面对的事务比较单纯,除了学业,最多就是同伴关系。但是当我们成人之后,独自面对复杂的生活的时候,很多我们不曾见过的麻烦开始出现。此时,我们会希望寻求能够切实解决我们当下面对的麻烦的通用办法,就像从小我们解决学业和同伴关系一样。我们希望有这样的解决特定问题的原型,这可以节省我们很多弯路,节省我们很多时间精力。
反过来,有些年长一些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前辈,看着晚辈在走一条和自己不太相同的路,运用一些不太一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他们往往喜欢出来介绍他们曾经成功的解决问题的万能办法。而且面对一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具体事务,他们也喜欢告诉你事情一定是怎样的。
然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仅因空间、时间而改变,还会因每个人的主观世界不一样而不同。
小学课本中小马过河这篇文章就已经教过我们了,河深河浅是因人而异的。但是从小我们学习和模仿大人对于一些简单事务的处理和解决,我们在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上或多或少有了成功的经验,这种问题解决的原型就建立起来了。
但是现实的问题解决不像做数学题,没有一个普适的答案。我们可以寻求到别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我们解决自己问题的一个区间估计,但是我们永远找不到%概率上的一个点是 符合我们自己的。
永远对自己的经验保持开放的态度,接纳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当别人问你,说出一个你想到的水果的时候,你脱口而出苹果的时候。你也需要冷静的思考一下,是不是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回首又见时,或许你会发现,杨桃、榴莲、菠萝,这些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