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别人说听古典音乐能变得更聪明,长时间以来,“莫扎特效应”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卖点。但古典音乐真的这么神奇吗?
何谓“莫扎特效应”?
说白了就是听莫扎特的音乐能促进智力发展,这个说法源于一个年的实验,研究人员将志愿者们被分为几组完成复杂的折纸任务。实验中,每组志愿者听不同音乐,同时确保他们折纸的速度和效果达到测试标准。结果发现,实验中莫扎特音乐组出色完成任务,并且发现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他们某些大脑的机能有很大的幅提升。
然后研究人员就把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在新闻媒体眼里,听古典音乐的组表现得比其他好=听古典音乐智商高,所以这个消息想炸开锅似的被大肆传播。研究人员多次说明古典音乐只是可能提高大脑的某些机能,这些机能可能导致智商提升,所以听古典音乐能不能变聪明还不能确定。但于事无补,人们看着卖力讲解的研究人员,想法却是:说的好,但我还是选择相信媒体。于是莫扎特效应自此诞生。
但这个不准确的结果也引发了热议,听音乐的人群就不干了,就古典乐好?我摇滚乐不香?你有没有把我电子乐放在眼里?最后民间得出一个结论,所有音乐都能提高人们的智商,并提出“模糊效应”。
提高“智商”的可能是心情
之后心理学家们又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年的一次,是将莫扎特的钢琴曲换成了当红小说家的录音,其他条件不变。然后他们发现,听了小说家录音(作者将自己的小说朗读出来变成有声版)的人也表现出了和之前听莫扎特音乐那批人的“高智商”,这就将“莫扎特效应”变为“小说家效应”。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分析,上世纪90年代的测试人群对钢琴曲感兴趣,而年的测试人群对畅销小说作家(比如斯蒂芬金)感兴趣。会不会重点不在音乐上,而在于他们听到的录音让他们心情愉悦?
于是研究人员又做了一组实验,这次实验他们,给实验人群分别听小说录音和钢琴曲,然后询问他们喜欢小说还是喜欢钢琴曲。结果:较喜欢听小说的人,在听完小说录音后所做的测验分数很高;同样喜欢音乐的人,则是在听完音乐后做测验获得了高分,而那些两者都不喜欢的人则是成绩平平。
音乐和多巴胺
心情很重要,那说回音乐方面,当我们听到喜欢的歌曲使我们变得平静和放松时,大脑就会释放一种多巴胺。年,麦吉尔大学进行了第一个研究多巴胺与听音乐之间关系的实验。这项研究有八位志愿者,研究人员在他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时扫描了他们的大脑。结果表明,当人们听他们喜欢的音乐时,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上升了约9%。
什么是多巴胺?多巴胺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东西。这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化学物质,影响着我们的动机、注意力以及决策。我们平常做一些兴奋的事情比如玩游戏、刷剧等时也会产生它,只不过人为娱乐产生的多巴胺大多数是过量的而且容易停不下来,对身体和身心健康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多巴胺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紧张容易失误,过度亢奋也容易失误,平静愉悦的心情更容易创造好的成绩,而听喜欢的音乐让你大脑释放的多巴胺量就是一个合适的值,这也是让你在紧张和亢奋中找到平静的一个方法。
至于古典音乐,实验也证明,它能让婴儿感到平静,它可以让一个婴儿安静入睡,也有益于其健康地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