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对于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大脑这个“器”,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先去使其“锋利”?《高效大脑工作法》就是这样一块磨刀石,作者艾米·布兰通过对书中3位主人公所遇到的问题的剖析,以名人轶事、科学实验、趣闻洞见做注解,向我们揭示了大脑的运行方式,以及如何“训练”大脑的方法。艾米·布兰是著名的神经科学家、执业教练,常年与班戈大学的行为改变中心合作,研究和开发以科学为基础的前沿见解。在海量的知识点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神经科学家最重大的不传之秘:心理暗示。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假设以“教授”的身份阅读文件,另一组则以“秘书”的身份阅读。实验结果是,相同的文件,假装“秘书”身份的那组阅读速度快;“教授”身份的那组正确率高。他们的表现都与各自的角色相符合。即便,这样的“角色”只是通过心理暗示“假装”出来的。那么这个实验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在于心理暗示对我们实现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让我想起张萌《人生效率手册》中七个人物目标设立法。将你崇拜的榜样、优秀的人列出来,然后去效仿。实质上,不也是在暗示自己,将来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吗?而且目标人物都很具象,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代入到他们的角色中去思考、去行动。这就形成了强有力的内驱力良性循环。假以时日的坚持,再宏伟的目标,也能被实现。心理暗示之所以有效的背后,是神经科学所称的“增强突触的联结”“激活相关神经回路”。所谓增强突触的联结,就像是车开在泥泞的道路上会压出轮胎印一样,人的大脑中突触之间互相的联结也可以被压上某种印记。联结增强,就会激活相关的神经回路,进而使人强化某些行为,直至形成某些习惯。就比如早起,很多人都会觉得痛苦。但事实上,这依旧与目标有关。早起不难,难的是不知道起来要做什么。但如果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人,内心有着明确的效仿榜样,他就会争分夺秒去做他认为有助于自己目标实现的事,包括早起。因为时间宝贵。简单捋一下就是:心理暗示→突触联结→开始行动→神经回路加固→行为强化→形成习惯→加速目标实现。可见,首先我们要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然后尽情去想象、去暗示自己成功后的场景和模样,然后坚定地朝着目标努力,目标就会实现。另外,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心理游戏,与激活神经回路、促进实现目标、激发创造力有关。一个是“假想预演”。这也源自于一个心理学实验。把30名不同项目的男运动员分成三组。第一组进行假想训练;第二组只进行肌肉锻炼;第三组则什么都不做。测试指标是被试者的髋屈肌力量增强情况。结果显示,第一组力量增强了24%;第二组28%;第三组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做事之前,先“假想”已经成功的模样,将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完成。这与稻盛和夫在《成功的真谛》一书中所描述的“心想事成”宇宙法则,不谋而合。前提是,要有效地“想”,要足够渴望。正所谓,“你心中描画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另一个是“心理锻炼”。书中讲述了3个小游戏,可以用来锻炼大脑的创造力。感觉大人、孩子都适用。一物多用描述。规则是随便取一个物件,在3分钟内(时间自定)尽可能多地说出它的用途。比如一个碗,可以用来吃饭、用来盛水、用来装东西、用来当武器、用来当帽子……这个游戏看上去很傻,却对思维的锻炼很有帮助。尤其是成年人,有谁会去想一个碗到底有多少用途呢?我敢打赌,没几个人会去想,包括我自己。很明显,经常如此锻炼的好处就在于,当我们碰到问题时,不再会手足无措,或者只是用“老办法”去应对,而是会去想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异常描述。将一些司空见惯的物件以非同寻常的方式描述出来。比如把蜡烛描述为蜡和灯芯,或者进一步细化成棉线和圆柱形脂质。然后,还可以进一步挑战自己,看能不能再细化。这有点像用英文翻译中文的菜谱。明明是鱼香肉丝,英文翻出来就是各种食材的罗列,实际上还是鱼香肉丝。记得樊登老师说,他跟他儿子经常做的一个游戏就是,随便说两个物件,然后让他们发生关联,描述一个故事,还必须要自圆其说。感觉有点类似。不同顺序。以有别于往常的方式来做自己常做的事情。比如,换一种食物做早餐、换一条路线去上班、换一款软件去辅助工作等等。以上看似很简单的游戏,对于锻炼我们的大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实质性的帮助。小伙伴们可以练起来!写在最后每个人的生活都具有变得丰富多彩的可能性。但生活的内涵、对待事物的方式和对外界事件的接受程度,都取决于自己。“利器”就在自己手中,天生自带,关键看你是否下决心去改变,去行动,去坚持。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别把工作当工作,别把游戏当游戏——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与大家共勉。
高效大脑工作法神经科学家最重大的不传
发布时间:2023/11/13 13:53:05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