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连晚报
“INFP适合怎样的伴侣”“INTJ真的只有1%吗”……当你还听不懂这些“网络黑话”时,MBTI人格测试已经在社交媒体火了。和过去的星座命理、塔罗牌一样,它似乎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成了部分年轻人间的交流密语。
这套神秘的测试,全名叫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由美国的迈尔斯母女在20世纪40年代编制的一个人格类型理论模型。
大概由于它有一定的心理学背景,所以相较于占星术、星座、塔罗牌之类的神秘学而言,MBTI测试多了点科学依据,这对于当下既崇尚唯物,又好奇未来的年轻人来说,自然是个可以信任的测试系统。
认识自己,是人一生的终极议题。不过,认识自己的方法有很多,“捷径”却不多。在今天,MBTI人格测试似乎就是最容易找到的捷径之一,年轻人便很快入了坑。
这个测试有它的复杂性,或者说有一定的门槛,分类需要借助一些手段,社交媒体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不少网站、平台提供了测试系统,你只需按要求答题后,就可以定位到测试者的行为风格和思考方向,得到一份详细的自我分析报告。
不同类型由不同的字母代替,最后组成INFJ、INTJ等。比如对INTP的描述是:才智和条理性,能够用理性解决问题,足智多谋,是具有独立见解的思考者等。报告还会分析不同的人格类型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适合什么工作,与什么样的人最般配,和你同样类型的名人还有谁等。说到底,这其实是一个找寻“自我认同”的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借助一定的工具了解自己,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不过,有人却把MBTI测试当成救命稻草,希望通过这种现成的分类来为自己解决人生困惑,比如征婚、求职等。也正因为出现了类似需求,部分人在这波热潮中找到了“财富密码”,通过设置收费测试问卷,分析咨询等敛财,可谓某种意义上的有呼有应,有应有和。
但试想一下,如果仅通过一套测试,就能决定人生走向或最重要的选择,是否过于草率了?当然,如果只是通过测试适当释放自我,舒缓内心,这倒没什么,但要把这当成金科玉律,无异缘木求鱼。
笔者更愿意相信,MBTI测试其实就是一个发生在互联网世界的群体性时尚潮流,是年轻群体的通关密语,一种休闲谈资,一种他们认可的社交方式。但不管是为了寻找同类,或是为了认识自己,或是找寻某种确定性,必须要守住的一条底线是:它只能是一种参考,不该限制你对自己的想象,过于认真你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