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一个学生问:我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测试,考全班倒数第一,该怎么安慰自己?
高中生第一次考全班倒数第一,正常的反应是灰心、气馁,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但在我看来,凡事皆有两面性,倒数第一也可能坏事变好事,关键是看你怎么应对。
下面是我的一次亲身实践,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前年,我堂弟女儿读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年级排名名(学生总人数),全班倒数第二。按照这个成绩,不要说、大学,就连二本都考不上,前景十分堪忧。女儿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堂北两口子也很着急,却又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找到我帮忙。
侄女学习有困难,我义不容辞地答应了。通过面谈交流和试卷分析,我发现孩子智商虽算不出众,但也不至于考倒数第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缘于三个原因:
1,还未适应高中学习。
初中到高中,科目增加了,无论是从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宽度,还是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较大的跨度。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及时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角色与思维转换,没有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导致学习过程质量低、效果差。
和很多高一学生一样,堂哥的女儿就存在这种情况,这是导致其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2,错误的学习方法。
如果说初中学习是基石,那高中就是在基石上搭房子。初中阶段,只要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多读、多背、多练,基本就没有问题了,但高中学习,不仅需要如此,更需要培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发散思考。
如果还是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高中的学习将是一场枯燥无味、晦涩难懂、身心疲惫的折磨过程,学习成绩自然也就很难看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初中还表现不错的学生,一进入高中后就遭遇滑铁卢,但又不能及时调整,导致信心受挫,直到高考也不能逆转的重要原因之一。
3,紊乱的时间管理,自律性不强。
我始终认为,智能手机这个东西,本来是科技的优良产物,但对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来说,绝对一种美味毒药,这一点不接受反驳。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看到太多的学生,本来智商尚可,成绩不错,但由于家长或自身的原因不能正确使用手机,最后沦落于末流梯队。
堂弟说,女儿每天回家(走读),首先要玩1——2小时的手机,主要是刷抖音、看微博,然后才做作业,这在我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却把精力花在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里,这无疑于是“学习自杀”。
通过了解,我发现堂弟女儿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孩子还是大有希望的。针对她存在的问题,我采取了下列纠偏措施:
1,用意义换框法,转变孩子的认知。
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事情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意义都只是人赋予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事情可以有不好的意义,也可以有好的意义。找出最能帮助自己的意义,便可以把事情的价值改变,因而改变自己的认知,这就是意义换框法。
换框句型:因为A,所以B;
改成:因为A,所以非B,因为…
以表哥的女儿为例:
句型表述:因为成绩太差,所以我不想学习。
通过引导,改成:
因为学习太差,所以我要努力学习,因为
(1)我成绩差,只是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我还不够努力而已;
(3)我并不是一个笨学生;
……
通过换框,转变孩子认知,激发学习热情,使其明白:学习的本身是一个方法矫正和思维转换的过程,而非仅仅靠智力。
2,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让坏事变好事。
如果要说安慰,可能这是唯一有用的安慰良方了。告诉孩子,既然已经都是倒数第一、第二了,最差还能差到哪去呢?换一个角度来看,现在成绩差,意味着你的提升空间比别人更大,而且你不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只要你愿意改变方法,努力学习,厚积薄发,后来居上,那么触底反弹,一匹黑马绝尘而去,说的就是你。
当堂弟女儿听到这里时,我明显发现她的眼睛充满了小星星。
3,明确目标,提升学习动力。
在这个方面,我主要运用了“成功五问”的方法:
问:你未来最想做什么?
答: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成为一名医生。
问:你怎样才能实现愿望?
答(笑):好像只有搞好学习,通过高考这一条路。
问:你现在所做的是否有利于得到你想要的?
答:不能,主要是因为我学习方法不对,自律性差,时间管理不合理,不喜欢语文。
问:你打算怎么做呢?
答(思考良久):上课认真听讲;多请教老师或同学;增加课外阅读量;每天回家只玩30分钟手机,之后交给妈妈管理;用好错题本。
问:你如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呢?
答(点拨和引导):心动不如行动,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将目标具体化、阶段化;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虽然孩子的回答稍显简单,但我能感受她内心的变化。后来,我又为她量身制定了一些方法,比如:情绪管理、试卷分析、高效记忆、深度反思及思维能力提升等。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方法比智商重要。
4,用四象限法则,科学安排学习内容。
所谓四限法则,就是把学习按照“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的排列组合分成四个象限,以便于对学习时间和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第一象限:重要而紧急的事情;
第二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第三象限: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
第四象限:不紧急但重要的事。
哪个象限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会理所当然地选择第一象限,即: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其实这是最不经济的选择,因为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往往因为时间仓促而效果不好,学习尤其如此。最佳的选择应该是第四象限,即: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
举个例子:
家里房子漏雨,如果等到下起了倾盆大雨,才来补漏,工程质量一定很差,这就是在做“重要而紧急的事情”;但如果未雨绸缪,在晴朗的天气补漏,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更优的方案,从容补漏,这样的效果一定是长久而安全的。这就是在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在学习中,高中学生面临的是多学科、多内容的任务,如果不能合理掌控学习节奏,科学分配学习时间,就会出现手忙脚乱、无效学习的现象。这也是很多学生,看起来学习非常用心,花的时间也最多,但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所在。
写在后面:
堂弟的女儿今年高三了,通过对其动力的提升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再加上她自身的不懈努力,成绩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一模、二模、三模均处于重本线上,她说争取今年考上一所大学。今天6月7日,她已经走进了高考现场,期待她心想事成。
这里之所以举她这个例子,是想告诉目前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你能在50%的中考淘汰率中进入高中,说明你的智力是没有问题的,多半是你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非常聪明,但因种种原因却考不过智商一般的孩子。为什么?因为智商只是前提,方法才是关键。智商高,但方法不对,成绩就冒不了尖;智商一般,但方法得当,足以弥补智商造成的差距。放在高考中来看,我认为考分以上的学霸,是智力加勤奋的结果;考分,则是方法加努力就完全可以获得的。
当然,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既不能弃之如敝屣,也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合理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光靠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多方引导与协助。
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或家长并不这样认为,把成绩不好一味地归咎于智商不够,美其名曰:”这就是命“,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要知道人的灵魂是可塑的,学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有一句话说的那样:“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至于安慰自己,我倒觉得与其说是安慰,不如说是给自己找一个自欺欺人的借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人锦上添花,有几人雪中送炭?所以,与其自我安慰,沉醉在编织的谎言里,不如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努力摆脱当前的困境,成就更好的自己。
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