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操碎了心的老母亲,在孩子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将来孩子上学时的分离焦虑、青春期、反抗父母等等问题。想得多了,焦虑也就多了,这就导致我白天累得直不起腰,夜晚焦虑忧心睡不着觉。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下定决心学点心理学,把孩子以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先捋一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习的过程让我有了重回校园的感觉,抱着枯燥无味的课本,埋头苦学,奋笔疾书,然而成绩依旧很难看。专业的名词,繁复拗口的理论真的是脱发利器,概念还没搞懂,头发就掉了一大把。
该怎么办呢?是放弃?还是坚持?这时候好友告诉我选对书很重要,她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当代社会心理学领军人物埃略特?阿伦森的代表作品《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自年出版,至今已再版至第10版了,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有多大。
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斥“巨资”购买了最新版的《社会心理学》。收到书的那一刻,我震惊了,不管是大小、还是厚度,它都是其他书的好几倍,大、厚、漂亮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如果大家被它的第一印象吓到而放弃的话,那真的是错过了一个宝藏。
这本书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枯燥,反而很有趣。艰涩难懂的理论搭配有趣的故事案例,即使是心理学小白也能学得明白,而且每章小结后面都有相应的测试题,可以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想节约时间,也可以直接看每章总结。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适合当教材,也适合当课外读物。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生活中心理学无处不在,有时候我们一个无意的举动,都是心理学的范畴。接下来,我来分享一下我觉得有趣的内容吧。
1、减肥那些事
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该减肥了呢?有一次和孩子一起拍照,发现自己实在是太胖了,减肥是必须要做的了。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减肥竟然也与心理学有关。看到照片里的自己,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上,这就是自我觉知的状态。
如果我想要减肥,那么我的想法与内心的期望是一致的,我就会开始减肥。我可能就会坚持运动、控制饮食,直到达到目标为止。
如果我不能坚持减肥,那么我的想法与内心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处于自我觉知状态的我就会很难受,那我就会逃避减肥,可能就会暴饮暴食,导致相反的结果。
看,一个减肥的念头,就可能引发许多心理学相关的知识,是不是很有趣呢?
2、一见钟情也是一种心理学
不管是在影视剧里,还是在网络小说里,一见钟情的爱情屡见不鲜。看了这本书,我觉得一见钟情也是很有意思的。
一见钟情属于社会知觉中的首因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比如男主看到女主,惊为天人,念念不忘,这个时候男主就会认为女主有其他美好的品质。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我们会很难动摇。因此,即使男主发现女主与最初的印象不一致,他还是会坚持自己最初的印象。
那么一见钟情是真的钟情于那个人吗?不一定。书中有一个情绪二因素理论,要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需要两个步骤:首先是必须经历生理唤醒状态,其次是必须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解释它。
通俗地来说,当你见到另一个人心跳加速的时候,可能是刚刚经历了恐惧,也可能是刚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礼物,也许是刚刚运动结束,这个时候刚好有这么一个人出现,你可能就会认为是对这个人心动,从而觉得自己一见钟情。
因此,那些觉得自己一见钟情的孩子们,一定要判断自己的情绪到底是被什么唤醒的,不要误把其他的因素当成爱情。
3、你幸福吗?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子每天摆摊卖东西,每天她的老公都会给她送饭,而她旁边的大姐,每天就是吃盒饭,这一对比,她就觉得很幸福。
后来,有人对她说:“你每天这么辛苦,你老公就给你吃着呢简单?”从此之后这个女子就开始对比其他人,长此以往,她觉得越来越不幸福。
这就是一个常见的这会比较理论,我们通常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定义自己。当我们进行上行的社会比较时,我们就会沮丧自卑,产生消极的情绪。当我们进行下行的社会比较时,我们就会自我感觉良好。
因此,幸不幸福全靠自己怎么看。想要幸福的小伙伴们,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就好。
看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心理学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