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琰编辑
洪鹄策划
KrLab设计
火山酱22岁的你即将在年的夏天毕业——这可能不是特别幸运。,本该是最具未来感的年份。它是无数科幻小说的起点,也是你人生新阶段的始发站。但现实让你发现,这可能是对毕业生并不友好的一年。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同比下降22%,“毕业即失业”不再是往年的自嘲与玩笑,而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整个世界在开年伊始就陷入困顿和动荡,撕裂和不确定性在叠加,这些都加剧了你的困惑。未来到底会怎样?不妨先回头看看你诞生的时刻。年,那年除了夏季的大洪水,还发生了两件事: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中国高校从次年起实行扩招;国内第一家全中文搜索引擎“搜狐网”成立,由此,中国开启了互联网时代。这两件事决定了你的模样:你生来就必须准备好面对充分竞争,同时你也是真正的互联网“土著”。10天前,36氪发起了一次小调查,我们邀请即将毕业的年轻人留下你们此刻最困惑的问题——可以向所有你们钦佩的、好奇的、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人提问,而36氪来负责传递他们的回答。最终我们从超过个问题中整理出最具代表性的14个问题,也请到了这群中国最聪明的头脑、“厉害的大人”试图给出一些非标准答案。他们能解答你的困惑吗?也欢迎年轻的你给我们留言,告诉我们不一样的、你的答案。李诞(脱口秀演员,笑果文化联合创始人):没有任何规划。面了挺多试的,差点接受一份月薪五百的的工作。后来是被朋友骂到了北京,感谢朋友。白岩松(央视评论员):我毕业那一年,几乎忘了对个人的前景规划。相比之下,我们当时对国家和民族的前景更担忧。我是新闻系毕业的,对未来其实想的很简单,就期待自己能做一个好记者。陆奇(奇绩创坛创始人兼CEO):我面对过两次选择。第一次是复旦毕业,我被分配留校做了复旦大学老师。第二次是从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毕业,我去了IBM,两年后进入了雅虎,工作了10年。博士毕业时,我是花了时间做了系统职业规划的:第一,大方向上面,我决心把热情和精力花在那些“能让人们所知更多、所做更多”的事情上(passionateaboutworkingonthingsthatenablepeopletoknowmoreanddomore),第二,我当时找了很多教授、校友和同学,尤其是我的导师来讨论我应该做什么,他们有经验、有智慧、有资源,同时还是最了解你的人。有个小插曲我记忆犹新,我当时的导师在我做最后的选择前把他认为我会选的结果加密后发了电邮给我,但我决定完后,他给了我密钥,我发现他果然猜的是对的。他对我的师兄师姐都做了这样的帮助和加密结果测试,每次都对——一个真正了解学生的导师是能提供高价值的职业规划帮助的。在众多选择中,我最后去了硅谷。这份工作在当时我的所有选择里其实风险是最高的(比如,买不起房子),但硅谷长期机会多。我想,承担一定的风险去寻找更大的成长空间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做的。我很高兴我当时去了硅谷。李丰(风险投资人,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找到那个长期职业规划,我认为是很难一蹴而就的,甚至它就不太可能通过设计来解决。我自己毕业的时候,还处在有点抑郁的状态里,没有很好的职业规划。最后我打算出国念书,那还是90年代中期,一来出国开阔眼界,二来也期待换个环境走出原有状态,幸运的是,这两件事在我的留学时期都实现了。留学期间,我发现自己其实不适合做科研,所以最后没读完PHD,拿着硕士学位回了国。回来后也折腾了好几年,在外企、新东方工作过,也创过业,之后机缘巧合,年进入风险投资这个行业。可以说这以后——我才真的找到自己兴趣、能力、过往积累之间的结合点。周曦(云从科技创始人):在我上学的时候,人工智能还是一个冷门词汇。一般我们出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人工智能的,因为别人听着都觉得玄幻,甚至以为你是骗子。年,我去UIUC读博士,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过了两三年之后,我快26岁了,发现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很难,于是我“认命”了,决定专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工匠”,回国先是进入中科院,后来辞职创了业。总结来说,如果你有能力,并且认为自己喜欢这个事情,——那就去做你喜欢的事,我觉得很值得。如果认为研究的事情做不下去,创业可以在这个大领域找一个细分市场去做。到后期,你做的事情其实跟专业关系不大,专业更多的是帮助你判断技术以及市场趋势。何宛余(小库科技创始人):未来事业与专业是否对口,看的是你对自己热爱事物的判断。如专业恰是所爱,即便看起来非常冷门,没什么油水,你也会发现其中的弊病,想去根除解决,恭喜你找到很好的创业方向,坚持下去必会成功。如若不爱,那大学本科所学专业仅为学海一粟,它不过是一个通向理性思维的初级门槛。李诞:其实所有人都这样想。这是种挺好的心态啊,所谓见贤思齐,可以使用好这种心态。小建议,你觉得谁比你过得好就去跟谁聊,问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人其实很愿意帮助别人的,尤其是过得好的人。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都不会用。”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F.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大学最重要的不是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么学,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反思复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此外,你有几个很好的学习工具:数学、外语、哲学和计算机等知识。学习数学,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学习外语,让思维更灵活。学习哲学,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学习计算机和互联网技能,获取全面知识和信息。陆奇:学习和交流能力在早期是非常重要的。但归根到底,发展上述两种关键技能是为了更好的抓住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我个人的经验里,除了准备充分,你所拥有的人脉的宽度和广度也很重要(通过交流结识更多人,最好是拥有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并跟他们保持关系)。美国有一句谚语:你获得一份工作不是因为你知道什么,而是因为你认识谁(yougetthejobnotbecauseofwhatyouknow,butbecauseofwhoyouknow),至少在我个人的经验里,这句话很有道理。方爱之(天使投资人,真格基金合伙人兼CEO):最重要的是保持终身学习(lifelonglearning)的能力。我认为做有挑战的事情、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就是学习。毕业后我换过几次工作,就是因为感觉到了个人瓶颈,后来我进入了天使投资行业,来到了真格基金,今年已是第9年,但我感觉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因为做天使投资能一直接触最新的事物,让我感到每天都在学习、在提升自己。很希望你们也能一直在学习这条路上前行,督促自己主动迎接新的挑战,保持好奇心、求知欲。李骁军(风险投资人,IDG资本合伙人):我想年轻时最该具备的是认识自我、独立思考、以及沟通和表达力。先说认识自我。了解别人的基础就是自我认知能力,一方面要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不完美、另一方面要克服过度自恋,听得进别人的反馈。然后说独立思考能力。我做风险投资,一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找到准确的信息”?这是你后面所有分析和行动的基础,而找到信息并鉴别其准确性的基础,就是要能够独立思考。关于沟通和表达,别的不多说,推荐一部电影《甜心先生》,这里面有错综复杂的爱情、家庭、人际和商业关系,我想大家或许可以学到很多。陆奇:假如你还不太知道自己长期想要做什么,你需要思考这两个要素:学习发展的机会和经济收入。大公司通常会提供更好也更稳定的收入,但没有太多快速的上升空间,然而也会在职业发展路径上提供不错的学习发展机会。而创业公司相比之下,收入上没那么稳定,但上升空间比较大。更重要的是,从学习和发展的角度,在一个创业公司里你的成长速度有可能快很多。何宛余:第一份工作确实重要,你今后的工作态度、习惯,甚至思维模式都会与第一份工作息息相关。然而,判断是否是适合自己的标准,并不是在于大厂或小公司,而是看这个公司是否具备一个优秀的公司应有的品质。比如,公司方向是勇于开创或乐于复刻?公司文化是扁平开放或是传统严谨?你所希望自己能成长为的模样,即是选择公司的标准。曲凯(42章经创始人):三流的人是信息的茧,信息从内自外,破茧而出,而茧什么都没留下;二流的人是信息的搬运工,把左边听来的,传给右边的人,自己好像留下了什么,但又没有创造什么;一流的人是信息的处理器,最看重的不是信息,而是自己处理信息的逻辑框架和思维模型,信息就是模型的供给和养料,最终形成的都是自己的观点。所以大家应该更注重自己逻辑思维模型的锻炼,有了成型的系统方法论以后,杂乱信息的价值会剧烈衰减,焦虑自然也就少了。戴雨森(聚美优品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合伙人):(1)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