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话题,特别火。
原话是:30岁,如果你还没当上管理层。或者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那你一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
这句话一出,戳中了许多人的软肋,一时间群情哗然。
理由是什么呢?原作者说:一个人到了30岁,他也工作了七八年了。如果还没能当上管理层,或者在专业领域作出突破。那只能说明,你花了七八年,都没能展现出你的能力。也就是说,你的能力已经到了上限。
这个论断当然是有问题的。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认知偏差,叫作「基本归因错误」。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事物的归因,会犯两个错误。自己做得不好,我们会觉得,是外界的影响。别人做得不好,我们则会认为,是他自身的问题。亦即是说,我们从天性上,就容易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假如一个人到了30岁,还在从事基层的执行工作。他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吗?他会认为,是外界的原因。比如家庭因素,环境因素,运气不好,际遇不济,诸如此类。
一个人到了30岁,没有当上管理层,或者成为技术专家。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能力不行。很可能只是因为试错时间太长,还来不及在一个位子上坐稳而已。
毕竟,从毕业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找对发展路径,一路顺风顺水——这样的人有,但绝对是少数。
大多数人只能在摸索之中,不断进行尝试,不断碰壁,再转身,换别的方向。
一、一个30岁的人,每过一年,都在逐渐地远离这个群体。
说回这句话本身。它有没有道理呢?也有。
30岁在事业上仍未突破,主观上,未必是能力限制。但客观上,确实会有诸多问题。
第一点,是用人单位会有疑虑。
互联网,金融,咨询,创意,这些看起来光鲜的行业,无不是吃青春饭的行业。
原因无他:年轻人便宜,好用,有冲劲,还愿意学习。他们真的太拼了。如果给他们几年时间,到了我们的年龄,跟现在的我们相比,会怎么样?
结果都是:不敢想。对比30+,除了经验,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
一个26岁的主管,跟一个30岁的主管。
在能力相似的情况下,投资前者比起投资后者,绝对是一个性价比高得多的选择。毕竟,前者是在上升,而且上升速度难以预测;而后者很可能平缓得多。更别说,越来越多的公司,从员工组成和客户上,都开始全面年轻化。
一个30岁的人,如果还要花时间去积累,学习,成长,那确实是太久了。
另一点是什么呢?是你的成长性会逐渐降低。
有一句话,我深有同感:30岁前,利用一切时间学知识,学技能。30岁后,你得用钱去换技能,因为学习的成本太高了。不可否认,30岁往后,你的精力、体力,都会慢慢下降。同时,你的时间成本会飙升。
30多岁的你,已经很难花几个月、几年去学一样东西了,这对你来说太过奢侈。你要操心的东西太多。家庭,健康,环境……
对于30+的人,转行,归零,重新开始,对你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的选择。你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我们都说,时间慢慢磨蚀了人的锐气。
但其实每一个被磨蚀的人,又何尝没有抗争过呢?
二、通过冰山模型,真正影响职业表现的是冰山下的75%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个问题?其实,无论你是已经到了30岁,还是刚刚大学毕业。
最最重要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尽早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
什么是优势领域?
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过一个理论:我们总是习惯用知识、技能去评判一个人的职业能力。但其实,这些只是最表面的因素。真正影响一个人职业表现的,是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他把这个理论称为「冰山模型」。
如图。可以看到,冰山上的东西,只占一个人表现25%左右。
其他75%的影响,其实是由「冰山之下」、不容易被观察到的这些因素决定的。
这些因素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有个很经典的案例。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设计了一套测试,用来筛选合格的外交官。但根据测试选出的外交官,表现上总是不够出色。
麦克利兰团队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发现最优秀的外交官,并非那些知识丰富、技能杰出的人。而是具备极高的人际敏感性、能够快速融入当地文化的人。而这一点,在测试里面是完全被忽视的。基于此,麦克利兰提出了这个冰山模型。
他认为:冰山上的东西,是我们可以去学习、去改变的。但它们真正在工作表现的比重并不大。
冰山下的部分,则是我们内化的认知模式和观念。是难以改变的,也是我们作为「不同个体」的本质。这些,才是影响我们事业和工作更重要的因素。
三、尽早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主要就是下面三步:
1.了解自己的动机水平。对自己进行细致的、全面的审查。通过问自己这些问题,来找出大致的答案:我最成功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是如何做成功的?给我挫败感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是哪个环节使我产生挫败感?当我面临难题时,我更愿意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难题?
通过反复询问自己这些问题。你就能慢慢勾勒出「过去」的自己,为自己构建一个模型。你会大致知道,自己的影响动机、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分别是高、中,还是低。
2.找到适合的职业路径。不同的职业,对不同的动机,是有要求的。了解这个发展路径,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图谱。
3.针对性完善「冰山顶部」。了解这个发展路径,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图谱。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一位优秀的人物——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职场的前辈。把他作为标杆,向他模仿、请教、学习。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不断地去提高。
这才是让自己扬长避短,快速成长的秘诀。
愿每个人的30岁,都能行走在最合适的道路上。
您怎么看?
欢迎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