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玲玲挂号 https://m.39.net/disease/a_c1v9u9s.html这些年,国内汽车厂家关于车辆安全的宣传,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宣传“铁皮厚”、“车门能站人”、“关门声厚重”所以安全,肤浅且毫无依据,纯属忽悠;第二个阶段稍微好一点,就是拆车,看有没有防撞梁,高强度钢用了多少,用料足就代表安全,有点道理,但是本质上是以偏概全,一半真实一半忽悠;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懂车,前面那两个低端手段已经开始行不通了,所以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公开碰撞测试。碰撞测试规则复杂,表面看起来都有理有据,很多人实际上是看不明白其中的门道的,并且真材实料地拿车来撞,吃瓜群众一看,这测试成本这么高,要求这么严苛,这么有诚意,这么有信心,这车肯定不会差,印象分都能蹭蹭上涨。再加上如果是厂家主动进行的碰撞测试,结果就没有不好的,所以这种宣传手段是非常管用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对于碰撞测试,我们应该怎么看,才能不掉进厂家的宣传套路。一、看碰撞测试主办单位首先,国内现在大部分被媒体广泛宣传报道的碰撞测试,其实都是厂家安排进行的。厂家为了宣传自己的车安全所以进行碰撞测试,并邀请大批媒体宣传造势。在这样的活动中,你很难看到负面的宣传,就像我前面提到的,结果就没有不好的。并不是我们媒体都被充值了,而是这种测试通常都是准备充分的,厂家花那么大价钱搞碰撞测试,肯定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通常在公开的碰撞测试之前,厂家都会提前做过预演,把一切可能导致测试失败的情况扼杀在摇篮之中。媒体去到现场参加活动,也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关键的一些数据全部都是活动方提供的,就算我想给你挖点负面新闻,也无凭无据。对于这一类的碰撞测试,你就不要纠结活动本身是否客观中立了,由于没有第三方机构保证测试标准的一致性,所以测试结果不具有横向可比性,就算表面上看到的测试流程是一模一样的。现在在很多碰撞测试中,你都能看到承办单位写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中汽研),很多厂家拿这个名号出来增加活动的权威性。实际上中汽研就是C-NCAP的主办单位,只是在与厂家的公开活动中它不会挂C-NCAP的名头。论技术实力和资质,中汽研绝对是目前国内最有资格做碰撞测试的单位,但是论中立性、客观性,中汽研这种自负盈亏的单位真不能让人放心。与汽车厂家合作做碰撞测试,就是它一个很重要的盈利模式。所以基本上只要看到活动中写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承办,性质其实和完全由厂家安排的活动差不了多少。除此以外剩下的就是汽车安全测试机构主办的碰撞测试,其中也就包括C-NCAP。即使我们吐槽过C-NCAP无数遍,但是相比前面提到的完全由厂家主导的活动,挂上C-NCAP的名头还是要更加客观中立的。而且作为一个测试机构,对于不同车型,它的测试结果是可以横向对比的。不过有些活动虽然是C-NCAP主办,但是却是厂家邀请媒体到现场参观,也存在与厂家深度合作的嫌疑。由于它本身还是属于自负盈亏的单位,免不了与汽车厂家还有利益的纠葛,所以也只能做到目前这个地步了。相比C-NCAP,我们熟知的欧洲的E-NCAP,北美的IIHS、NHTSA由于基本与汽车厂家没有资金来往,甚至站在了汽车厂家利益的对立面,所以测试结果基本可以认为是客观公正的。二、看碰撞项目和标准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关于碰撞测试的宣传报道标题中会提到“国内首次”、“最严标准”等类似字眼,其实现在国内做的碰撞测试的项目和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来自各大汽车安全测试机构的项目,比如IIHS的正面25%偏置碰撞和顶部静压测试;一种是来自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比如前阵子哈弗H6进行的翻滚试验;还有一种就是针对某次活动单独设定的项目或标准,比如14年雅阁做的15°角25%重叠两车对撞,瑞虎年做的连环追尾碰撞等等。如何判断一个安全测试到底属于哪一种呢?根据我自己总结的规律,简单来说,只要看到吹嘘的范围是限于国内,基本属于前两种,如果敢说是“全球首次”之类的,就是第三种了。在一些中汽研承办的活动中我们还经常看到“基于卡达克技术规范”的说法,其实卡达克就是中汽研的英文缩写CATARC的中文译名,我曾经试着在网上搜索所谓的卡达克技术规范,结果连中汽研的
拒绝套路,汽车安全碰撞测试应该这样看小
发布时间:2025/3/26 10:27:39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