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心/伴/成/长
就在今年4月22日,西南交通大学一位博士生曹某从17层高的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这位来自河北的年轻人出身农村家庭,父母与亲哥哥都没有念过大学。但他自小聪慧,是家族里唯一一个念到博士的大学生,每当村里有谁提起他都会举起大拇指。可就是这样一个令亲戚朋友感到骄傲的年轻人,却在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时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曹某的事并不是个例,20天前,也就是4月2号,西安交大的一名女研究生选择在宿舍里割破动脉结束自己的生命……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不仅大学生的自杀率正在逐年上升,中小学生的自杀问题也已经严峻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尤其是13-17岁这个敏感时期中,成功实施和未遂的案例是8-12岁的4.7倍。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会有网友跳出来评论:“都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一点小事就承受不起。想当年我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到现在不也活得好好的。”但除此以外,也有很多理性的声音:“没办法,现在的父母和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怎样成功上,忘记了如何面对失败。有时候遇到挫折就转不过弯儿来。”
从何时开始,我们变得无法认输、无法接受失败、无法面对自己没办法做好某件事情了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从父母到孩子,总想着变得更快、更好、更强,却忘记了怎样面对逆境——也就是心理学上常常说的逆商(AD)。
1.逆商,一个人从黑暗里走出来的拐杖世界上但凡是能够获得成就者,没有一位是从头到尾顺风顺水的,而是会反复经历不同的挫折和失败,最终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从政商界到文艺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前任CEO罗伯托就是从极端贫困中走出来的,而著名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潦倒到只能在卫生间暂居的经历则是美国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真实人生。
为何这些成功者总能在最黑暗的时刻找到生活下去的勇气,并一步步依靠自己身边的资源找到生命的出路?因为他们拥有在逆境中不过度恐慌、不轻易放弃、不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而这种“反弹力”就是逆商。保罗·史托兹教授对这些能够支撑我们在黑暗中走出来的能力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将其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持续时间。
通过多年的测试,史托兹教授得出结论:高逆商(AD)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生产力、创造力,帮助他们保持健康、有活力的精神面貌,甚至能够直接提高术后的康复质量。可以说,一个人是否拥有逆商这种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对于TA而言不仅是未来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保持幸福生活的关键。
2.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容易缺失逆商?正是因为看到了逆商的重要性,不少国际和国内机构开始不断地推行逆商教育,可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逐年上升的学生自杀率也从侧面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即便有市场行为的积极介入,但现在的孩子缺乏逆商,在面对挫折时选择“一了百了”的数量也并没有下降趋势。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面对这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分析的专家所说的侧重点可能有所区别,比如有些专家侧重于降低目前孩子的学业压力;有些专家呼吁取缔过于内卷的课外教培行业;有些专家认为需要专门在学校里增加挫折教育……但其中有一点是大家都提到的,那就是家庭教育中逆商教育的缺失。
看到这里,可能有很多家长会觉得冤枉:“我已经很注重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了,每次都是鼓励式教育。TA考不好的时候,我反而会过去安慰,说‘没事的,相信你下次一定行’。都这样做了,难道还不行吗?”
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上,孩子越是听到“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行!”、“你可以的,加油!”、“这次只是意外,努力下次肯定成功”的话,越是容易产生被家长孤立和不理解的痛苦情绪,因为这样的话术归根到底依然还是在不断寻求成功。尤其是在经历过几次同样的挫折后,孩子很可能已经进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在这种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怎么挣扎都只能原地踏步、无法改变现实状态的影响下,TA的内心是非常自卑且敏感的,如果此时耳边回荡的依然只有来自父母的殷切期盼,那些这些期盼就会变成重重的石头压在孩子心里。轻则产生不良情绪,造成退缩、回避等行为。重则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和精神问题,甚至有人会在自认为无法逃离的时刻选择自我了断。
3.家庭教育里,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商?来自父母单纯且苍白的鼓励,在真正的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出现反效果。一来,当孩子面对重大挫折时,处于极度不自信的心灵需要的不是来自父母的“心灵鸡汤”,而是来自父母的接纳,即坦然地接纳TA的失败;二来,过于空洞的鼓励之词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在敷衍自己。
想要真正地培养孩子的逆商,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理解TA无处宣泄的焦虑、恐惧、失意和悲伤等负面情绪。比起不断向孩子加油打气地说:“我相信你能行”,孩子更需要的是“别怕,就算失败了我也同样爱你”。这种接纳和理解实际上就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心灵修养空间”,让TA在这里慢慢恢复勇气和自信。有时我们甚至不需要多说什么,只是在沮丧的时候选择抱一抱TA,或者给予TA一个安静的个人空间和时间,孩子就会自己慢慢寻找出路。
当孩子的情绪平复之后,我们可以和TA一起分析本次失败中的各种因素,了解孩子在此次事件中的信念、行为和采取的所有措施。通过改变其中的不合理的因素,从而帮助TA在下一次遇到相同问题的时候获得成功。
Dr.金观点在这个内卷日益严重、焦虑情绪不断蔓延的时代,作为家长,我们真正能够做到的并非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未雨绸缪般地保证孩子将来事事成功,而是给予孩子真正包容、理解、有爱的环境,让TA成为健康、幸福、能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战胜挫折的人。要做到这一点,不妨先从“孩子别怕,失败了我也同样爱你”这句话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