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有一个职业病,
总是喜欢盯着班级里的一个孩子,
回忆着他点点滴滴的变化,
像老母亲一样想象着他未来的样子,
然后嘴角上扬,眼中尽是满足与自豪。
也许,这就是老师的幸福——低调、含蓄、不可言表。
数学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数学课是乏味的,数学是学生最恐惧的。如果用一个字评价数学学科,那就是“难”;如果用一个词评价数学老师,那就是“聪明”。看着学生因数学而抓耳挠腮的神情,为了让数学不再“老大难”,我致力于打造以学生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翻转输出为主的分享式课堂。
尝试一个新的课堂模式,其实最看重的是学生反馈。七年级初尝试时,我的心里是没底的,不知道这样的方式是否能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是第一次测试的成绩,以及教师节他们给我的评价,让我充满了信心,坚定着我的探索之路。
八年级时带着孩子们参加第四届全国分享式教育教学研讨会,他们在现场课堂上落落大方、敢于分享的表现,赢得现场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赞扬和掌声。分享式课堂让孩子们从唯唯诺诺、不敢表达到勇于分享自己的思路与看法;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援疑质理;从“听书信书”到勇敢质疑、“用书讲书”……分享式课堂无形中培养着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孩子们的主动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通过这三年的摸索,我发现了分享式课堂带来了很多的变化,学校不再是学生害怕的地方,课堂成了他们展示的平台,那种洋溢在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一个教师,更是一个班主任,对孩子们的感情之深厚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学生,更是未来一个成功的积极向上的人,比学习更重要的,应是对孩子品德的教育。为此,我不断学习充电、探究摸索,针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通过班会的形式引领孩子们向善、向美、真诚坦然、积极进取、阳光自信。
七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初中,一些规则意识还不强,小组凝聚力不够。所以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班会基本上是围绕建立规则、小组团建进行。比如:卫生如何打扫和保持;课堂上如何听课、如何发言、如何讨论等;早读如何进行,自习课如何上。一系列需要孩子建立规则形成常规的方方面面,均是通过班会课时孩子们的思考、分享、梳理得到的,这样孩子们清晰明了,能够更好的落实。
七年级第二学期,孩子们相互之间已经熟悉,此时人际交往可能会影响一部分的孩子。所以这一学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遇到问题怎么办;我们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逆商是什么,如何培养逆商等,在班会课上,通过讲座和现场生生、师生对话的方式,让孩子们领悟、成长。
八年级上学期,更多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