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据扬子晚报报道,重庆51岁女士卢江容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此前不久,25岁的女儿杨同学也成功获得了黑龙江大学教育学全日制硕士的录取资格。
据了解,卢江容从年开始自学心理咨询专业,并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还在学校里担任心理咨询老师。自年开始,她又利用节假日,主动到社区义务为学生和家长普及心理课程。
然而时间长了,卢江容也发现了问题,因为自己是专科学历,想在工作上有所突破,靠以前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萌生了考研的想法。她也常常与丈夫和女儿谈起考研的念头,并得到了正在读大学的女儿的支持。
尽管很多知识点一时无法理解,但卢江容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天都会定好闹钟,强迫自己背知识点,“我早上5点起床背书,7点半到学校上课,中午也会尽量挤出休息时间复习,到了晚上下班后一直学习到12点。”
初试完后,卢江容原以为可以松懈了,但她发现复试中不仅有英语口语测试和专业课笔试,还要进行同等学力加试,这让她又瞬间紧张起来。她一直在紧张地复习,即使大年初一,她还想着复试的内容,反复练习英语口语,反复背诵心理学的本科知识,用她的话来说:“只要学到了,就是赚到了,能否考上无所谓,只要自己掌握了知识就可以啦!”
初试结果出来,卢江容没想到自己考得还不错,分。
年本科毕业后,女儿杨同学一直在外工作。年初,杨同学辞职回到重庆的家中备考。谈到和妈妈一起的备考生活,杨同学说:“我的心态比较好,但妈妈没有可以参考的以往的复习资料,也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班,信息的匮乏和年龄带来的不便,让妈妈学习起来挺有压力。”
“这个过程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妈妈会理解考研过程中那些具体的辛苦。所以当我的成绩出来,发现没有考上目标院校,需要调剂学校的时候,妈妈也觉得没有什么。我计划硕士毕业后继续读博,放在以前,妈妈肯定会感到担忧,但经历过这次‘并肩作战’,她开始真正理解和支持我的梦想了。”
今年9月,51岁的卢江容就要进入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就读,杨同学即将进入黑龙江大学就读教育学硕士,她们都期待着自己能在教育领域施展出才华。杨同学说:“妈妈考研‘上岸’后感到很开心,她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成长的空间,也想继续在教育领域用心理专业‘点亮’更多的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